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实,我们创作报告文学作品,也要把握好这个平衡原则,坚持报道性(质)与文学性(文)相平衡相融合,不可偏废。如果作品的报道性(质)强于文学性(文),文章读起来会干巴巴的,无法吸引受众,这部作品也行之不远;反之,作品的文学性(文)强于报道性(质),这部作品的真实性会大打折扣,损害作品的公信力,引起受众以至报道对象的不满!”谈起报告文学的创作,章倩如直抒已见。
供职于宁波广电集团的章倩如,现在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从1996年开始,鉴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那种多姿多彩的生活,更吸引了他,他放下小说纯文学的创作,一心耕耘在报告文学以及传记文学领域,20年来先后出版了16部作品,其中《缔造大红鹰》《一抹阳光》都荣获宁波市的“五个一工程”奖。最近,他为国医大师钟一棠写的传记,正在各地新华书店热销,反响相当好。
章倩如先生在报告文学领域卓越成就,被浙江作家界誉为浙江省最重要的报告文学作家之一,赢得了相当多粉丝的追捧。应众多读者要求,浙江出版网3月22日专访了这位宁波作家。
开展文学创作已超过30年
浙江出版网:章老师,您好!据我所知,宁波有四十多名中国作协会员,您就是其中的一位。请问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文学创作的?
章倩如(笔名樵夫):我是1985年来宁波后开始创作的。我是江西人,1978年在江西南昌读一所交通专科学校,1981年毕业后留校工作,那一年我是唯一的留校生。1984年,宁波确立为沿海开放城市,我也于某种缘份来到宁波这座城市,调到了宁波的一家大型国企工作。
浙江出版网:后来您又进了宁波人民广播电台工作,是吧!
章倩如:是的。当时我想:我原先是在学校工作,毕竟是一个文化人,企业不可能是我的久留之地,我一定要到文化部门或者以文字为生的部门工作。但我一个外地人,在宁波人生地不熟,要调到文化部门工作,谈何容易?那时刚来宁波,空闲时间很多,没有像现在这么多应酬,我于是拿起了笔,开始了文学创作。
浙江出版网:您是什么时候发表文学作品的?这些作品对您进入宁波广电集团有帮助吗?
章倩如:我记得好像是1985年在《浙江工人报》上就发表了第一篇小小说,2000字,当时并没想到会这么快发出来,这一下激起我的兴趣,从此一发不可收,以后每年我在《浙江交通报》都要发表近20篇作品,在《宁波日报》《光明日报》也发表了不少东西。我记得曾在《光明日报》发表了7篇文学评论以及文学语言研究方面的稿件,其中《诗歌语言的“意合”现象》还分别被《光明日报》《宁波日报》发表,获得了相当高的评价。5年的创作让我在宁波文学圈内挣得了一点小名气,1989年4月,我调进了宁波人民广播电台。
在媒体工作仍坚持文学创作
浙江出版网:章老师,您走上文学之路是自已的爱好还是有人指点?
章倩如:我走上文学之路,很得益于堂兄章锦云的指点,他不仅是我走上文学之路的引路人,还是我人生之路的指导者。堂兄是画国画的,景德镇陶瓷美术学院毕业,在我们家乡做一所中学的校长,家里藏书很丰富。那时是文革期间,绝大多数人都没有书读,我却在堂兄那儿把中国世界的文学名著看了一个遍,像《创业史》《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林海雪原》《烈火金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都读过,在阁楼上读柳青的《创业史》爱不释手,中学时期大规模的阅读,为我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浙江出版网:您在宁波广电集团发展的怎么样?为什么没有换一个新的平台?
章倩如:从1989年到现在,我在广电集团工作了27年,广电集团的领导对我相当厚爱,有几次想到新的平台去工作都说不出口,人都是讲感情的,我这人特别讲这一点。
我在宁波广电集团发展的非常快,1992年就当了宁波人民广播电台总编室副主任,1993年出任宁波经济信息报的总编辑,这个职位相当于正主任,干了3年报纸老总后,我又回到电台做采访部主任,一直活跃在记者第一线,对社会发展的脉搏把得很准确。
浙江出版网:在媒体工作很紧张的,您那时还在进行创作吗?
章倩如:是的,媒体工作确实很紧张,但我对爱好也很执着。在休息之时就开展创作,从1990年开始,我就开始短篇小说、中篇小说的创作,水平较之前有了一个质的飞跃。那时主要在一些文学刊物发表,像《文学港》《朔方》《西湖》《飞天》《长城》《中国西部文学》《佛山文学》《厦门文学》都发表过我的中短篇小说,尤其是《朔方》的奖掖,让我感动,是《朔方》最早给我厚爱的,1991年第5期《朔方》发了我的短篇小说《那是一个错误》,这个小说的发表对我而言意义重大,意味着我走向全国。我的短篇小说《再望嵩江》发表在1995《朔方》的某期头条,这个作品即使现在读,依旧感觉不错。我在小说创作中,是个极为追求语言与叙事张力的人。如果这些小说结集,可以出版两本书,总共有35万字左右。
20年写了16部报告文学作品
浙江出版网:您在纯文学领域的创作已取得相当可观的成绩,下一步就可直接创作长篇了,为什么突然转向去创作报告文学呢?
章倩如:转向报告文学领域发展,正是我的两项长处结合的结果。我的工作是做媒体记者,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感觉得很敏锐,这是一般作家所不具备的;10年的文学创作,我的艺术修养已达到一定境界,用文学的手法、结构、范式来开掘人性比较在行,这是很多新闻记者所不具备的本领。结合我的这两项长处,正好适合做报告文学的创作,于是,我选择了这一领域,一干就是20年。
浙江出版网:俗话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您对自已的人生之路把控得很有力。回顾您20年的创作,您对您报告文学创作还满意吗?
章倩如:我这人对创作是抱有敬畏之心的,不会去迎合报道对象,也不会去迎合读者,把作品的质量看得比生命还重,至于你喜不喜欢,看不看得懂,那不是我的事。所以回过头来看我这些年写的作品,我拿起它们再阅读时,也没有什么愧疚感,相反还为当时的创作灵感所激动,为当年的激情而兴奋!我所写的作品,事实都经得起考证,精神与思想也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文学性也自认为还过得去。所以这16部作品,还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它们不是一部部简单记载一个人一件事的文字,它们所展现的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气质。
浙江出版网:从《舜江之子》到《国医大家钟一棠》,20年中您创作了16部作品,您最满意哪一部?
章倩如:这二十年我创作出版了《黑马》《缔造大红鹰》《一抹阳光》《太阳照在三江口上》《十年一剑》《在路上》《国医大家钟一棠》等16部。《黑马》是写抽油烟机著名品牌“帅康”的,《十年一剑》是写一个有责任感的银行家如何带领他的团队为社会为企业为股东为员工服务的,《黑马》《缔造大红鹰》《十年一剑》这三部我都很满意,因为您提最满意哪部,那我只能说最满意《缔造大红鹰》这部作品。这本书2000年完成的,总共23万字,华夏出版社出版,两次印刷,发行了3.5万册。为了写这本书,我采访了大红鹰集团近百人,上自老总,下至货车司机。这个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都快关门了,后来起死回生,贡献的利税相当于当年宁波GDP的四分之一。他们老总春节看完书稿后,打电话给我说他哭了两次,他为作品真实呈现的那一批人的奋斗精神与人格魅力感动,在北京开首发式时还得到当时中国作协副主席邓友梅的赞扬与鼓励,他希望我多写一些像《缔造大红鹰》这样的作品,给行走在波澜壮阔的经济社会中的人以强劲的力量。这部书对于我来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那时起,我的报告文学作品上了一个台阶,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很看重报道对象的精神与人格
浙江出版网:可以说,现在您是我们宁波首屈一指的报告文学与传记作家,您在创作报告文学时,有哪些门槛呢?
章倩如:我创作报告文学作品时,很看重企业和品牌对社会的贡献,如果这家企业只顾盈利而对社会贡献不大,我一般不沾;另外,我很看重企业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选择报道的对象,一般都要有担当的精神、纯洁的心灵和坚忍不拔的意志,他们高尚的人格能让我在创作中能发挥才能,开掘出人性之美,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能流传后世。人性之美并不是仅存在于小说中的,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具有一双慧眼,就能发现这种美!
浙江出版网:您认为,创作报告文学作品,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章倩如:创作报告文学作品,一定要理解报告和文学两个概念。所谓报告,就要求我们对事实的写作要准确,决不能无中生有,妙笔生花;所谓文学,我们要在事实基础上用艺术的手法来展现所报道的人和事。所以要写好这些作品,一定要广泛地接触社会,理确人在社会中的心理与行为。另外,还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能对人或事的发展方向做出一个准确的判断;其三,要有深厚的历史感,一个人一件事,不可能孤立的存在,他是存在于社会的,所以写好报告文学,背景方面的功课要做得相当深。
浙江出版网:请谈谈最您近两年的打算!
章倩如:今年和明年,我还有三本报告文学要写,正在搜集材料。最近还写了一些散文,现在是散文与报告文学、人物传记一起写,已出版4本散文集,还有一本有关西方哲学的散文书,我已写了十几万字,再写八九万字,就可出版了。这本哲学方面的著作出版,应该是我所期待的,也可能产生相当大的反响。
3个小时的专访仿佛一瞬间,时间过的真快,一下子天就黑下来了。在此,浙江出版网祝章倩如老师创作出更多的精品,也愿更多的企业家能进入章老师的视野,让章老师把他们创业创新担当的精神,用他那如椽的巨笔描绘出来,影响更多的人,服务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在此得到精神上的升华。
浙江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