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专业的图书出版服务平台
宁波编辑部:0574-87635365
杭州编辑部:0571-56017579
当前位置
新闻内容
一部雕琢民间艺术的故事集
《美丽非遗·海宁传人》意蕴隽永的文化魅力
2015-11-10 11:29  来源:市场导报  作者:胡昊彬
《美丽非遗·海宁传人》意蕴隽永的文化魅力
 

散文
书名:《美丽非遗·海宁传人》编者:海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出版社:西冷印社出版社岑建平/文
   《美丽非遗·海宁传人》由海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著,西冷印社出版社出版,该书于今年6月问世后,为美丽海宁营造了一道民间传统艺术的风景,也让我们广大读者对非物质文化及其传承人,有了更多的认知和了解——这些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在人类的生生不息中唇齿相依,交相辉映,以其广袤豁达的民族认同、维系、凝聚、绵延的“基因库”,昭然过去,揭示当代,畅想未来。
   海宁是一片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土地,几千年文明的积淀,孕育了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历练出无数的能工巧匠,哺育出丰硕的民间民俗文化,为后人留下了一大笔富贵的文明遗产。截至2014年底,海宁市共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国家级3项、浙江省级11项、嘉兴市级23项、海宁市级5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人、浙江省级14人、嘉兴市级14人、海宁市级35人。众多的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谱写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惊世之作。这在《美丽非遗·海宁传人》一书中作了较详尽的介绍。
   《美丽非遗·海宁传人》以故事的形式,让读者领略到了其中的精彩——具有南宋风格的古典剧种海宁皮影戏、素有民间艺术奇葩之称的硖石灯彩、始于汉魏盛于唐宋的钱江观潮;形成于康熙甲戍年融佛道两教的梅花舞蹈、民间表达男女浪漫情感的思情山歌、流传于民间喜庆的做小唱戏曲表演、集建筑风格、木雕工艺和绘画艺术于一体的敲鼓亭表演等民间艺术;风味俱佳的民间美食斜桥榨菜、起源于清同治四年的“海宁三把刀”、具有民俗民情民风韵味的海宁蓝印拷花布印染、独具海宁乡土气息的民间传统吉祥物粉塑、千年原生态陶缸烹肉的海宁缸肉、令乾隆赞不绝口的长安宴球等民间制作技艺;寄托民众祈福纳祥美好愿望的潮神祭祀、古老的汉族宗教元帅庙会、绵延数千年“栽桑养蚕织丝”历史的蚕桑生产习俗文化……凡此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美丽海宁增添了意蕴隽永的独特文化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忘记非遗就是辱没祖先;辱没祖先则会丢掉历史,丢掉历史无疑湮灭文明。在这种境况下,人们有理由要关注本土化问题,关注人类自己生存的根系。
   《美丽非遗·海宁传人》较完整地记述了海宁各级非遗传承人,对文化遗产孜孜不倦的执着和无怨无悔追求。他们当中有的具备没有金刚石,不揽瓷器活的信念;有的用一生毕其功于一役;有的技艺鬼斧神工,出神入化;有的以无私奉献换取保护的成果……
   如果将海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比作一个个师出有名的厨师,那么,他们倾注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便是奉献给家乡人民的一道道正能量的精神套餐。从这一点上来说,《美丽非遗·海宁传人》编著出版,在今后无论是研究我市民间文化的历史印痕,还是增强厚重的民族精神,都必将产生深远的意义。
   树再高总有梢,河再长总有源。因为有了数千年的文化遗产,便孵化出弥足珍贵的《美丽非遗·海宁传人》。毋庸置疑,海宁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如星星般在历史的天空中闪烁,为百姓文化争辉,为家乡文明添彩!
分享到:
浙江求学出版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6 Zjcb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波市鄞州区首南街道天高巷98号1603室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635365 0571-56017579
浙江求学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浙ICP备13031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