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雅轩古籍书店
上海最繁华的静安寺,上海展览馆,一年一度的上海书展如期而至。
昨天,8月20日,书展第二天。尽管是周中,展馆的入口前依旧排起人龙。读者对书展的捧场,让这场为期一周,由15万种参展图书、近千位作家名家、700多场阅读活动组成的狂欢显得实至名归。
今年的上海书展拒绝理财养生类书籍进入。按照主办方的解释,要做“更纯粹的书展”——今天,在全国年出版物多达40万种(其中新书22万种)的状况下,不仅要倡导“多读书”,更要倡导“读好书”。
国外出版机构对中国市场的看重,也让上海书展变得越来越养眼。
中央展区二楼,不妨去看看“德国最美的书”、“世界最美的书”长什么样。严谨的德国人在书的装帧设计上更不含糊,早在1929年,就发起了“德国最美的书”评选。1963年,东德的莱比锡开始举办“世界最美的书”评选,1965年,西德的书籍装帧艺术基金会也开始举行图书设计评选。1989年两德统一后,这两个图书设计比赛合并为“世界最美的书”,每年有30多个国家、700多本书参与评选,成为全球范围内图书设计界的一大盛事。而在众多“最美的书”中,童书设计占到了相当部分。此外,现场还能看到“中国最美的书”——东西方差异化的美,对照来看很有感觉。
企鹅兰登书屋的橙色亦相当醒目。今年有了独立展位的企鹅兰登在书展期间推出“企鹅80周年小黑书经典”套装,主打著名作家相对冷门的作品,如简·奥斯汀的《漂亮的卡桑德拉》、狄更斯的《博兹札记之伟大的对决》等。李白、杜甫、王维的作品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沈复的《浮生六记》等位列其中,很是有趣。
对于5月前刚刚成功地举办了书展的浙江来说,上海书展依旧是航标性的存在。
当然,浙江在上海书展上亦表现不俗。若周末去上海书展,这些,同样不容错过。
浙江独立书店—— 书美,书店亦美
西一馆一楼,独立书店街依旧设在去年的位置,看起来如同一场为期一周的行为艺术。
晓风书屋、通雅轩古籍书店……浙江的独立书店在整条书店街上的表现足够个性鲜明。晓风书屋将其主打的“丰子恺”品牌做到淋漓尽致,各种版本的护生画集和护生画的衍生品所透出的用心一目了然,艺术与生活的接近,同当年丰子恺先生画护生画的接地一脉相连。通雅轩古籍书店则继续走纯粹路线,“中国的古籍,繁体字、竖排、宣纸、线装本,本身已经够美——更不用提文字中承载的浩瀚文化。”通雅轩说。
浙江出版社——
除了书,我们还可以做更多的事
还是西一展馆一楼,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去年才组建的文创中心“艺文类聚”展区同样抢镜。竹编、草编系列让人忍不住想起“老底子”,但细致程度则远超当年;<诗经名物图解>、竹久梦二系列、素手写经、“一花一净土”敦煌明信片甚至可以待你来填色,丝毫不逊色于世界各大博物馆的衍生品,而新近推出的龙泉青瓷,则是整合了集团资源,同龙泉的新华书店合作的结果,才两天就已经亟待补货。“出版社有很多的资源,可以做很多有意思的事”。“传递生活的美学”这句话,在此恰到好处。
无独有偶,走传统学术路线的浙江大学出版社在今年也成立列文创中心。浙大出版社旗下大众分社社长陈丽霞说,浙大出版社的文创中心依托的则是浙大的学术背景。
出版社的文创探索前路如何,现在还不是下判断的时候,但上海书展给了我们一个观察的机会。
浙江作家——
冷知识与暖故事,都是现象级
“最美的书”
鲁迅文学奖得主、浙江作家陆春祥在上海书展上又出了新书——《笔记中的动物》。《笔记中的动物》是这些年里陆春祥读到的汉魏六朝、唐五代、宋元明清之历代笔记后读出的回味。大如象,小至蜜蜂,飞禽走兽从真实的动物到幻想中的动物,陆春祥都能从中品出人间百态或哲学意味来。这种写法,在上海书展的15万种出版物里,独一家。一条颇有趣的解读是,除了常识,这世上还有很多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知识,所谓的“冷知识”。然而冷知识也是知识,而且,很可能是有用的知识,甚至颠覆我们原有观念的知识。陆春祥就想来聊一回“冷知识”。他的目标是“五年内读100种笔记”,这一绝不算轻松的目标,在他看来只是管中窥豹。他的下一本书,叫《笔记中的笔记》。
而另一位浙江作家鲁引弓,这回在上海书展上一口气集结推出了6部小说,还只是一部分——2013年他用17天写了一部玩票性质的长篇小说《小别离》后,半个月内,六家影视公司找上门来,要求买下影视版权。这之后,影视公司索性向他“预定”,结果是一年半,他竟然出产了10部小长篇,其中8部的影视版权被买走。价格?不合适直说,反正“够得上文字应该有的体面”。十年前他推出职场小说《我与上一代人的战斗》时,更多写“痛”,十年后,他更多地写“暖”。他的讲座主题叫“这个时代,我们想要怎样的故事”。这个时代人们需要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