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虞自强创作的钢笔画写生集《硖石与路仲》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在潮乡海宁引起广泛的关注与好评。这是年近古稀的虞自强正式出版的第四本钢笔画集,之前出版的《古镇路仲》、《盐官名胜》、《魅力乌镇》同样备受好评。
中国著名建筑画家、海宁乡贤、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章又新看过这本写生集,还给虞自强写了非常亲切的慰问信,高度评价这些钢笔画反映了海宁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为失去的历史作了珍贵的记载,有利于大家更好地珍惜、保护和宣传海宁的民俗文化。
两大古镇的写生
有上世纪60年代的海宁东山智标塔旧貌,有已消失的徐志摩出生的老屋厢房,有改造前海宁硖石老火车站实录,有古朴厚重的路仲直大街……前几天的一个上午,在海宁闹市区一所古朴而飘着书香的老房子里,还散着墨香的《硖石与路仲》钢笔画写生集,深深吸引了记者的眼球。
虞自强告诉记者,《硖石与路仲》共收集了海宁硖石古镇和路仲古镇的100多件写生作品,“它里边的作品,主要有3部分。第一部分约60件是我年轻时的作品,着重描绘了四五十年前的老硖石旧貌,基本上都是速写作品;第二部分的38件是描绘路仲古镇的作品;第三部分11件是我近期创作完成的黑白钢笔画作品。”
虞自强说,硖石古镇素有“小上海”之称,市井繁华,名人辈出,曾有许许多多的古老建筑和姿态各异的庭院小巷,让许许多多的“老硖石”留下了难以割舍的诗样记忆,“但很多景象现在已经见不到了,这60件作品至今还是蛮有历史参考价值的。”
“路仲古镇是海宁市区的后花园,它的历史同样悠久,至今仍保留着很多明清甚至更早时期的建筑、古桥和名人故居等。所以早在2003年至2004年,我就用了4个多月的时间,蹲守在那里写生。这38件关于路仲的作品,有12件从未发表过,它们得到了著名画家高而颐先生的推崇。”虞自强说。
半个世纪的追求
虞自强今年69岁,海宁硖石人,自幼酷爱画画。据他回忆,他接受学龄前启蒙教育时,母亲每学期都会从老师那里领到一叠他在自由活动时间画的画,“那个时候,我就与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读中学时,我每次去章景曙老师家里玩,总能欣赏到一些世界著名油画和速写作品。章老师曾多次把他收藏的苏联画家的速写和插图作品借给我,供我欣赏、临摹,使我在青少年时期就受到高雅的艺术熏陶。”虞自强说,成年后他成了海宁针织厂的一名普通工人,但由于酷爱美术,没过几年他就成了厂里的美术设计师,“每次出差,我都会抓紧时间对当地的标志性建筑进行写生,有了业余时间,我也喜欢四处去写生。”
1992年,虞自强下岗了,但他对绘画艺术的热爱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为养家糊口他还充分发挥专长,为很多公司画设计图,绘画的功力也与日俱增。
“过去,我画得非常杂,油画、国画、版画、水粉画,样样都画,1991年办画展时,有位朋友对我说,你的国画少了意境,油画缺了功底,最有味道的是速写,多为上品,我听了这话,就重点画钢笔画了。”虞自强说,在画钢笔画的道路上,他一路走来,遇到不少良师益友,所以画技大增,“2001年,我怀着对家乡的热爱记录历史,自掏腰包,把表现上世纪60年代的海宁茅桥、上世纪70年代的北关桥等老建筑风韵的作品汇集起来,出了本《海宁人文揽胜》,受到广泛好评,我用钢笔画记录家乡的兴趣就更浓了!”
之后,虞自强不畏严寒酷暑,起早摸黑先后赶赴路仲、盐官、乌镇等地,分别创作了关于这些古镇的大量作品。2004年,虞自强的钢笔画写生集《古镇路仲》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虞自强正式出版的第一本钢笔画写生集。2005年和2011年,他的钢笔画写生集《盐官名胜》和《魅力乌镇》也分别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和上海一家出版社出版。
权威教授的共鸣
章又新,1932年生,海宁硖石人,195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梁思成的弟子,现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著名建筑画家。虞自强在数十年如一日的刻苦学画中,受到了章又新教授的无私帮助和指点。在章又新写给虞自强的大量信件中,既有肯定,也有批评,很多信件还像讲义一样画了各种各样的草图。虞自强说,让他非常受益的这些图文并茂的信件,已成了他用心珍藏的教科书。
虞自强的《硖石与路仲》写生集问世后,勾起了远在天津的章又新教授的浓浓乡愁。他说,怀着深厚的乡情反复赏阅新画集中的每件作品,深感这些画雅俗共赏,既“曲高”又“和众”,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相信这是每位海宁游子共有的情怀,看了这些画集,相信大家会更加珍惜海宁、保护海宁和宣传海宁的民俗文化。”
章又新认为,这本画集的最大特点是涵盖了虞自强不同时期的作品,时间跨越半个世纪之久,不仅是作者数十年笔耕不辍的成果,更是作者在不同年代的心迹、素养、艺境和风格发展的轨迹,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作者对描绘对象的体察深度不断地得到加强,作品的艺术品位逐年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