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专业的图书出版服务平台
宁波编辑部:0574-87635365
杭州编辑部:0571-56017579
当前位置
新闻内容
《梧桐叶项链》出版
2015-06-08 09:46  来源:宁波日报  作者:浙江出版网
    本书是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两度获得者王静,继《千年望族慈城冯家》后,今年出版的第二部作品,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是一本散文集,一看书名就让人联想到高大的法国梧桐树。
  的确,本书是作者在法国探亲旅行时所写的散文合集,30篇短小精悍的文章,记录了作者在法国旅行的那段日子里,以一个文人的角度和一位普通母亲的身份,向读者传递着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之处。你可以把它作为游记读,但更多的则是通过作者的视角,加深对西方文明的体验和了解。不少篇幅说的是一些充满温馨感的生活琐事,像作者与他儿子房东太太及她家人共度圣诞的趣事、逛街购物以及游览文化名人故居、墓地的那种敬仰与迫切。尽管身在异国,作者却时时触景生情,联想起宁波慈城的人与事,足见作者对家乡的那份爱恋。
  读《梧桐叶项链》如同喝法国的红酒,既温馨浪漫,也让人回味无穷。

梧桐叶项链(精)
编辑推荐语
《梧桐叶项链》是一部散文集。作者是曾问鼎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王静。本书散文是其游历欧洲,对比中欧文化后的结果。重点放在法国文化上。全书图文并茂,文化性、趣味性强,适合广大读者阅读欣赏。
内容提要
《梧桐叶项链》为作家、地方文史研究者王静的 散文自选集,主要内容为作者在欧洲游历期间的所见 所闻以及由此生发的对中外文明的思考。全书图文结 合,大部分作品用比较的视角来写作,对欧洲诸国尤 其是法国文化有一定的思考和见解,有一定的参考意 义。
作者简介
王静,供职于宁波市江北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潜心文学创作,致力宁波地域文化的研究。著作《城北山水城北人》《留住慈城》《半生文缘》《再寻麒麟童——宁波籍京剧大师周信芳》《民间文化的慈风孝行》《千年望族慈城冯家——一个宁波氏族的田野调查》等,其中《中国的吉普赛人——慈城堕民田野调查》《慈城年糕的文化记忆》问鼎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 王静,供职于宁波市江北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潜心文学创作,致力宁波地域文化的研究。著作《城北山水城北人》《留住慈城》《半生文缘》《再寻麒麟童——宁波籍京剧大师周信芳》《民间文化的慈风孝行》《千年望族慈城冯家——一个宁波氏族的田野调查》等,其中《中国的吉普赛人——慈城堕民田野调查》《慈城年糕的文化记忆》问鼎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
目录
01 贝桑松的临时市场
02 寻找雨果
03 房东露希拉
04 巴黎的香味
05 日内瓦街头的小铁箱
06 菲利普的中国情结
07 雪之美
08 法国人的压岁礼物
09 买茄克
10 宁静的小镇
11 列车上的法国小孩
12 作客米卢兹
13 梧桐叶项链
14 法国人搬家两记
15 熟悉中的陌生
16 文明的尺度
17 法国讲年糕
18 参加雨果铜像揭幕典礼
19 嘉保贺喜先生的“投我所好”
20 三野兔餐厅
21 斯堡遇老乡
22 寒冷中的温暖
23 艺术的土壤
24 街头乐手
25 在日内瓦湖畔
26 岁岁平安
27 这是火车站?
28 醒目的中国红
29 大筒小箱
30 喔,杜河
后记:文明的细节
精彩试读
说到巴黎的香味,不少人会想到香榭丽舍大街。
想到这条由徐悲鸿先生译名,东起协和广场,西至戴 高乐广场的百年老街,那可是法国人心目中巴黎街巷 之女王哟。然而香榭丽舍大街不能代表巴黎的香味, 这就像巴黎真正的象征不是埃菲尔铁塔,不是卢浮宫 ,而是先贤祠那样。
巴黎的香味也不是迪奥,不是欧莱雅,更不是香 奈尔之类用精美玻璃瓶包装的那些人造水,虽然它们 差不多流行于世界各地,但也不能代表巴黎的香味。
巴黎的香味是飘逸在空气里、遍布城市大街小巷 的咖啡香。不是吗?但凡巴黎归来的朋友,全都会说 在那儿喝咖啡的事儿。向往巴黎,或多或少向往喝咖 啡的景象。曾经翻阅巴黎的旅游手册,随意一翻,映 入眼帘的是“双磨坊咖啡店”。再细读这本册子,发 现所介绍的景点中,圆顶咖啡店、调色盘咖啡店、玛 利亚咖啡馆、工业咖啡馆,与咖啡有关的店铺几乎占 了四分之一。在巴黎一星期,我最初所闻的香味来自 一杯卡布其诺——进到肚里的第一种食品又是咖啡, 以后的日子,若没有咖啡香,我还真不知道用何种食 品来填饱吃了四十多年家乡咸菜的胃。
巴黎的咖啡香无处不在。有的街道,街头是咖啡 店,街尾还是咖啡店,街的中间还有咖啡屋。巴黎的 行人道宽敞,跨门经营似乎是巴黎咖啡店的特色。简 易的遮阳棚下,一张或几张圆的或方的小桌,坐在那 儿可以一览无余地看风景。冬季,寒风吹落行道树的 叶子,但巴黎人仍喜欢无遮无拦的街头咖啡店,看那 巴黎人红彤彤的鼻子,真不知是让寒风给吹的,还是 让咖啡给熏的。
闹市中心的十字街头多设咖啡店,我试想用咖啡 店来记忆道路的方向,然而差不多的玻璃窗,差不多 的门面,差不多的喝咖啡的人,常常是不同的街巷却 是似曾相识的景象,自然不识东西南北。无妨,不如 坐下来喝杯咖啡歇一歇,看街头流动的风景。这样, 才能体会冯骥才先生曾经对巴黎的感言——“街头咖 啡店是巴黎人享受生活的地方”。
这样的街头咖啡店,倘若不经意推门而入,说不 定能遇到熟人,他们或是教科书中的人物,或是你所 读过的作品的作者。去卢浮宫附近的和平咖啡店,就 碰到了戴高乐。1944年8月的一天,盟军与法兰西军 队从诺曼底登陆光复巴黎,统帅大军的戴高乐将军进 入巴黎,在此“痛饮’’巴黎的第一杯咖啡。而此时 ,眼前喝咖啡的人无非窃窃私语或读书看报。巴黎的 咖啡店似乎是活着的博物馆,记录的是历史,演绎的 却是今天巴黎人的生活。慕名走进了丁香园咖啡店。
慕名是因为海明威在这里创作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太阳照常升起》。80多年前的一天,漂洋过海而来 的海明威以“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日子”的心情找到 这家被绿色的圣诞树包围的咖啡店。战争的创伤,离 乡的苦闷,像冬天的寒风侵袭着海明威强健的体魄, 削弱其刚强的性格。走进温暖的咖啡店,选择位于角 落的一个座位坐下,他要了一杯冒着热气的咖啡,然 不知这杯咖啡能否温暖那寒冷的心灵。在第二天太阳 升起的时刻,海明威又来到这家咖啡店,还是昨天的 那个角落,还是昨天的那个座位,还是像昨天那样要 了一杯冒着热气的咖啡……之后的六个星期间,抑或 更多的日子,他总在太阳升起的时刻,到此要一杯冒 着热气的咖啡,继而与那一群迷惘、苦闷的青年人相 会,就像眼前那个角落,那个座位——“海明威之椅 ”上的那个小伙子埋首于作业簿那样。这就是巴黎的 咖啡香。不仅如此,巴黎的咖啡香还带一点淡淡的书 香。不是吗?巴黎的咖啡店附近有书店,或是书店紧 挨咖啡店开。卢浮宫的回廊上有两家咖啡店,均被书 店和文具店包围着,其中一家的门楣上书“献给博物 馆的儿童们”。徘徊于长长的回廊,阵阵香味迎面而 来,真是醉人哟。
相较于咖啡店,巴黎的书店大多不跨门经营,而 且书店的门面也不如咖啡店的大,但店铺却很深,有 的书店还搭建阁楼,不知是季节的缘故,还是什么原 因,书店一般无人看管,若有人推门而进,随之会响 起一阵悦耳的铃声,继而是“通通”的脚步声,卖书 人也就出现了。书柜陈列的书的开本多为32开,或者 更小。这与家乡的书不同。家乡的书越做越大,有些 书的开本大如画报,重如砖头,简直无法收入传统的 书柜。曾经读过冯骥才先生的《巴黎,艺术至上》。
他说巴黎有四多,其一就是书店多。到了巴黎才知这 里书店真是多。拉丁区圣日尔曼大道上的王子路是条 不足千米长的小路,但一路过去至少有6家书店,有 科技书店,有音乐书店,还有音像资料馆。路的尽头 是家中文书店,醒目的中国红书写了醒目的店名,其 中的四个汉字——“友丰书店”格外吸引眼球。一路 走来也看到了不少汉字,但大多为中餐馆。巴黎的书 店多,但中文书店少。巴黎的中餐馆不少,而中文书 店不多。虽然巴黎的中文书店少,但友丰却有两家店 铺,两个大仓库,还兼营出版社。这个书店在巴黎颇 有名气,在中国也有一定的知名度。当然其知名度不 是缘于书店的规模,而是缘于出生在柬埔寨的华裔老 板潘立辉先生。因共同的文化根脉,潘先生经营的友 丰书店除卖了5000多种中文书籍外,还卖笔墨纸砚等 带有中华文化气息的文具,还卖《星球日报》《欧洲 日报》《欧洲联合周报》等中文报刊。店里的书籍包 括各种文字版的汉语学,中文版的各种语言学,还有 中文与其他各种文字对照的中国国粹——中医、中药 、针灸书籍,有《西游记》《红楼梦》之类古典名著 的中文、法文版。我在友丰书店,买到家乡著名作家 冯骥才先生中文、法文版的短篇小说《他日相乎》《 传奇》,散文选《抒情》,书中还用汉语拼音注音。
巴黎是个寸土寸金的大都市,除了百米宽的香榭 丽舍大街,一般的路都不宽,有些是走廊似的小巷, 俗称廊街。巴黎的GalefieVivienne是条廊街。但尽 管是窄短的廊街,也还开设了书店与咖啡店。书卷藏 在玻璃窗内,咖啡盛在瓷杯子里,前者为暗香,后者 为明香,满屋书卷咖啡舞,已分不清是书香还是咖啡 香,恰似闻香识巴黎。
P17-24

分享到:
浙江求学出版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6 Zjcb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波市鄞州区首南街道天高巷98号1603室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635365 0571-56017579
浙江求学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浙ICP备13031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