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9月,潘启胜任长江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山东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4年9月,张志华任山东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董事长;迟云任山东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总编辑、董事。2015年3月,张志华兼任山东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4年12月,祝学军任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书记、总裁。
北京出版集团:2015年3月,乔玢任北京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曲仲任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4月,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届董事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任免的议案》,聘任孙真福为常务副总经理,聘任佘江涛及金国华、徐云祥、刘锋、宋吉述为副总经理,聘任吴小毓为财务总监;聘任徐云祥为董事会秘书(兼)。
激励机制培养复合型人才
随着出版企业转企改制、上市融资的频率加速,市场化的作用也愈发明显,人才的流动成为一种常态。人才流动是双向的,既要吸纳外部优秀人才,又要留住内部人才。“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政策留人”,怎样活用四者留住人才比“推倒重来”的招聘更切合实际。
过去曾有一个时期,出版界讨论“编辑学者化”的问题,这也是符合当时的时代需要,但现阶段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出版界提出复合型人才,根本目的是追求效率和效益。而复合型人才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应该是掌握多门知识或技能的专业人才。但当下的语境中,复合型人才更强调的是其市场化的特点。人不可能是全才,从现阶段说,专业与经营,即学者化与经营化的结合可能是最需要的。强调学者化,是反映出版作为一个文化产业的特点;强调经营化,是反映出版市场化进程的特点。刘瑞琳和北京贝贝特出版顾问有限公司、金丽红和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图书中心都属于此类复合型人才的成功范式。
要产生复合型人才,从出版社内部来讲,要有与市场化接轨的激励机制,通过竞争来实现。没有相应的机制,即使是有了复合型人才,一段时间以后也将不复存在。因此如何为兼备学者思维和经营思维复合型人才提供舞台也同样重要。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脚印工作室就为业内展示了一种新的激励模式:其工作室总投资为人民币65万元。其中甲方人民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投入50万元整(含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投资25万元),占总金额的77%;乙方投入15万元,占总金额的23%。双方分成以投资所产生的纯利润(扣除全部生产经营和人力成本的净收益)为前提,乙方提取纯利润的40%为收益,其余收益归甲方所有。第3年合同到期后,若有亏损,甲方承担亏损总额的77%,乙方承担总额的23%。而脚印工作室成立3年多来,出版原创文艺图书近40种,获各类奖项的图书有七八种,其中有两部获鲁迅文学奖、一部获中国最美图书奖、一部获徐迟报告文学奖,收获斐然。
术业专攻难舍专业型人才
编辑、营销等传统的角色并不会全部转化为擅长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出版企业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首先是“一把手”,即领导者首先必须是复合型人才。一家企业在决策层中拥有几个复合型人才已经实属不易,复合型人才需要调动所有专业人才,发挥专业人才的全部力量。因此,对于出版企业以及更多的一般从业者而言,脚踏实地的夯实自身的专业能力尤为重要。
从各类招聘信息来看,编辑的招聘仍占据主体。编辑作为出版的基石,其流失与稀缺是业内无法回避的问题。编辑的工作量超标的现象仍存在于许多出版社之中,过往每个编辑年工作量约5本书计250万字,而现在一个编辑则要承担超过10本书的工作量。编辑部连续加班,或招聘特约编辑、兼职编辑、社外编辑参与审稿、加工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有些图书出版和编校的质量难以保证,与编辑的超负荷工作是有一定关系的。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招聘中比较看重有过教师、设计师、科研人员等工作背景的应聘者。其认为,这些人拥有其他行业工作经验,对本行业有深入了解,看问题的视角特别,来到出版社适应快速,吸纳这些人才对传统的出版社很有好处。
再如,数字出版是专业性很强的领域,出版业对其的需求与日俱增。北京印刷学院从2008年开设了数字出版专业,该专业按照“产学研用”互动的培养模式,培养既熟悉数字化出版流程,又了解应用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显示出良好的就业前景。但就出版业的整体需求来看,这样的专业型人才显然还太少。
又如出版企业的版权经理一职,往往由出身外语专业的员工担当,然后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以摸索国内外市场。对于版权经理而言,工作职责涉及到版权引进和版权输出两部分,对内要满足国内图书市场的需求,对外要了解海外市场的需求。然而,当下各高等院校并没有开设专门培养版权人才的专业或课程,可见同样是专业型人才的紧缺。
现行出版教育不成熟,与实际相脱离,也是制约人才培养并形成的一个因素。特别是出版教育重理论轻实践,是许多就读于出版专业的学生的共同感触。许多从事出版教育的教师并非资深出版人,甚至根本没有从事过出版实务,这个问题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尤其突出,完全没有相对应的实践机制。此类人才的育成也有待出版企业和高等院校的通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