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书名,同样的内容,同样承载了2000余位诗人近万首诗,时光跨越百余年。从中渗透着一代代鄞州文人学者对乡邦文献的热爱,他们前赴后继,一脉相承。
《四明清诗略》是继李邺嗣、胡文学的《甬上耆旧诗》和全祖望《续甬上耆旧诗》后的宁波第三部地方诗歌总集,由清著名学者董沛和忻江明编撰。
董沛(1828-1895),字孟如,号觉轩,是继徐时栋之后的甬上文坛领袖,自幼酷爱读书,7岁能诗,同治六年(1867)中浙江乡试举人,光绪三年(1877)进士。后历署江西清江、建昌、上饶等县,又任江苏通志馆协辑官。在任上政绩斐然,尤重地方文献,光绪十一年(1885)以疾辞官归乡,筑“六一山房”,聚书5万卷,先后主讲崇实书院、辨志书院,以诗、古文著名文坛,同时精于史学,著有《明州系年录》。
徐时栋主纂同治《鄞县志》,未竟而卒,临终前,拉着董沛的手相托,董沛于是接手这一重任,修成《鄞县志》七十五卷,因成书于光绪年间,就名光绪《鄞县志》。
此外,董沛还参与修纂光绪《慈溪县志》。他的著作有《两浙令长考》《甬上宋元诗略》《南屏赘言》《甬上明诗略》《甬上诗话》《六一山房诗集》《正谊堂集》等多种。不过,最为著名的就是这部《四明清诗略》。
再来看忻江明,字绍如,号鹤巢,出生于鄞县陶公山,1904年中进士,与高振霄同为中国最后一批进士。入民国后,成为浙江省议员,曾为张寿镛主编的《四明丛书》编辑作出重要贡献。又编辑《四明清诗略》续稿八卷,有著作为《鹤巢文存》,是民国时期甬上重要学者。几年前,忻江明老家拆迁,他的故居被原原本本地迁到高桥的耕泽石刻博物馆,依旧保存旧时风貌,成为馆内一景。
董、忻二人接力所编的《四明清诗略》,除了以鄞县为核心外,收录的诗人涉及慈溪(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庄桥、洪塘街道及慈溪东部)和镇海,又扩展至奉化、宁海、象山和舟山。为此,该书不再称“甬上”,而命名为《四明清诗略》。
名虽有所不同,但《四明清诗略》的风格、体例和宗旨依然与《甬上耆旧诗》《续甬上耆旧诗》一脉相承,其重视史传、精选作品、知人论世等无不显示甬上学人的严谨和激情的两美兼济。
宁波大学教授、宁波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如安认为,《四明清诗略》是甬上耆旧诗系列的殿后力作,也是宁波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诗歌总集,它使宁波乡邦旧诗创作自先秦到清代为止的2000多年的诗史有了一个完整的系列收录。
此次整理出版的《四明清诗略》由甬上学者袁元龙先生点校、袁慧、袁良植参校。全书共分三册,上册收卷首(上、中、下)和卷一至卷十二,中册收卷十三至二十五,下册收卷二十六至卷三十二,续稿卷一至卷八,以及附录《四明清诗略姓氏韵编》《鄞董孟如忻绍如年谱合辑》等,其中《鄞董孟如忻绍如年谱合辑》为宁波文史学者忻巨先生所作。
全书共175万字,展现了清代宁波诗坛的盛况和成就,其中重要诗人如周容、李邺嗣、姜宸英、全祖望、姚燮、徐时栋、董沛等都有许多诗歌收录,其中李邺嗣、全祖望等篇幅尤巨。
这里要说一下袁元龙、袁慧、袁良植的故事。这三位都是当代宁波本土致力于文献研究的知名学者。今年89岁的袁元龙,曾和区政协及区地方文献整理委员会合作点校了《甬上族望表》《甬上耆旧诗》。当年点校《甬上耆旧诗》,80多岁高龄的袁老先生,硬是用一根手指在电脑前打字,一个字一个字地输入书的内容,书稿的质量非常高。
完成《四明清诗略》整理出版,亦是老先生多年来的心愿。然而,当2013年区政协再度与其合作时,老先生却因患上青光眼完全失明。他因此而焦虑不安,女儿袁慧想劝父亲放弃,老先生却一心要让这部书与《甬上耆旧诗》合璧。
最后袁慧答应帮父亲完成心愿,她拿来原书的复印件一个字一个字地攻克。因为生字冷僻字众多,点校任务非常繁重。而让袁慧想不到的是,在这两年,她所供职的天一阁博物馆面临着古籍数字化、古籍普查等一项项工作,身为研究员的她忙得头晕眼花,而回家还有那无穷无尽、没有标点的繁体诗句等着她。
在父亲的同意下,袁慧拉来在天一阁博物馆工作的堂兄、文史专家袁良植帮忙。袁元龙对两人工作进行分配,让这位被宁波后辈学者尊为“少林寺扫地僧”的侄子,只负责错别字的校对,而要求袁慧负责标点。因为袁元龙再也无法一个字一个字地输入文稿,外面打字的书稿错别字较多,两个晚辈学者任务都不轻。
袁慧回忆:“当时,整部书的内容我都是一遍遍读给父亲听,其中有首写池塘诗作的序言部分,我怎么也难以理解,还请教了馆里的博士,几乎认为是原书的差错。最后问了父亲,才知道那两个理解不了的字“屈到”,是一个古代特别喜欢荷花的人的名字,后来在《国语·楚语》中查找证实了。这样的小故事,在两年多的点校过程中有很多很多。”
去年,袁元龙老先生迎来他88岁生日,而此时,《四明清诗略》的点校任务已完成,他非常高兴。在书的点校附言第一段就写:“吾心足矣。”